当前位置:首页 > 汽车 > 正文

读懂城市丨苏商的韧性生长,“最强地市”的进阶密码

  • 汽车
  • 2025-04-01 11:59:06
  • 3
  • 更新:2025-04-01 11:59:06

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洞庭商帮。

位列明清时期“十大商帮”的洞庭商帮,发轫于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,却能和以省或府为名的晋商、徽商等齐名,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

明代文学家、思想家冯梦龙在《醒世恒言》第七卷中写道:那太湖中七十二峰,惟有洞庭两山最大,东洞庭曰东山,西洞庭曰西山。……话说两山之人,善于货殖,八面四路,去为商为贾,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,叫做“钻天洞庭”。

背靠“鱼米之乡”太湖流域,洞庭商人当时主要经营米粮绸布生意。受利义兼顾、刚柔并济的吴文化影响,洞庭商人逐渐形成了善于判断市场、稳中求成的经营理念,以及低调坚忍的独特气质。

这何尝不是当下的苏商韧性生长的写照。

3月29日,苏州召开高规格的苏商大会,海内外千余名苏州企业家参加,再次让外界见识到苏州作为工商业名城的深厚家底,以及“苏商军团”的强大阵容。目前,苏州坐拥三家世界500强企业,六家营收过千亿企业,另外还有“科创板第一股”华兴源创,智能家电独角兽追觅科技等“生力军”。

苏商大会现场。“苏州发布”微信公众号 图

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会上评价称,民营经济已成为苏州就业创业的主要渠道、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。一直以来,广大苏商以“崇实”为根本、“精工”为追求、“敏行”为法宝、“致远”为目标,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,体现了矢志报国、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。

这八个字背后是什么?或许就是一个词,可靠。

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.67万亿元,长期稳居全国第六的“最强地级市”苏州,当下正向三万亿GDP门槛发起冲击。

苏州深知,更好服务企业家、不断壮大“苏商军团”,正是进阶密码所在。

独特的苏商精神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苏州虽是工业强市,但苏商的知晓度相对不高。

背后的原因有很多。就苏商品牌建设来说,苏商的“苏”是苏州的“苏”,也会被认为是江苏的“苏”。

明清时期,苏州商人受江南士绅文化影响颇深,不少商人同时拥有科举功名。如此“儒商一体”的特性,多少淡化了地域细分需求。

而且,江南地区自古经济基础优渥,明清苏商多以实业为核心,参与漕运、官办手工业,资源获取路径较为稳定,更注重稳健积累。因此,苏商的故事较因缺乏资源而被迫外出打拼的晋商、徽商等,往往缺少了一些跨区域扩张的冒险色彩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,偏居苏州一隅的洞庭两山,倒是在小范围内诞生了“洞庭商帮”的传奇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孕育出闻名遐迩的“苏南模式”,县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,城乡二元结构并不突出,涌现出“昆山之路”“园区经验”“张家港精神”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,以及永联村、蒋巷村等农村富裕的典型样本。相比商人或商帮,公众更关注区域经济总量,加上苏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,本土细分商帮的存在感被进一步挤压。

是时候重新认识苏商了。

苏商体量惊人,贡献突出。数据显示,民营经济贡献了苏州全市50%以上的经济总量、60%的税收、80%的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、90%的经营主体和研发投入,形成了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,“2024苏州民营企业100强”中,有6家企业营收总额超过千亿元,排名榜首的恒力集团2024年营收超8700亿元。

和过去一样,苏商依然崇尚实业报国。上述百强榜单中,制造业企业数达70家,6家营收过千亿的企业均为制造业企业。

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发言。“恒力集团”微信公众号 图

比如恒力集团,业务范围涵盖炼油、石化、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,现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之一、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之一,员工达21万。

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分享。关于苏商创业精神,他认为有两点始终不能变。“一是‘国家情怀’,无论我们做什么,心里都要装着国家。国家利益、国家需要、国家战略,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。二是‘实干精神’。苏商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空谈,而是靠实干,拼出来、干出来的。”

将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。盛虹集团也已实现石化炼化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发展,在苏州、连云港、宿迁等地均建成产业基地。

一如当年洞庭商帮的低调稳健,当代苏商同样以务实著称。这就不得不提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
有的地方文化发达但经济未必发达,有的地方经济发达但文化并不繁荣。而像苏州这样,将人文与经济完美结合,并不容易。这是苏州作为江南名城的独特魅力所在,也是其作为人文经济学重要实践样本的根基所在。

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。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王志凯、史晋川在《苏南模式演进与发展》一文中指出,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其开放特性、水乡文化气息、士农工商同道和经济文化同步发展,造就了该地区的地域经济内涵与表征。

时至今日,苏州民营企业大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育,将江南文化中的精致、包容与创新精神融入企业运营,塑造了独特的苏商文化。

苏商新传的内核,仍是开拓创新

稳健务实,并不意味着固守。苏商的成长,一直伴随着鲜明的开拓创新精神,坚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。

上世纪80至90年代,我国通信领域基础设施严重匮乏,当过四年通信兵的崔根良建议当地政府发展通信电缆生产。1991年,吴江七都通信电缆厂成立,崔根良担任厂长,这是亨通集团的前身。

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、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、一台报废的铁炉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。但崔根良坚定认为,通信行业必定大有可为。

2010年,亨通自主研发的光纤预制棒面世,就此完全掌握了光纤、光棒的核心技术,成为国内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。如今的亨通,已是中国光纤光网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高科技国际化企业集团,拥有70余家子公司,员工2万多名,跻身全球光纤通信与海洋通信前三强,全球高压海缆前三强。

崔根良认为,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秘诀,要学会用创新思维破解企业难题。“今天不创新,明天就会落后,后天就会淘汰。”

与亨通类似,恒力集团也是从1994年的一家小纺织厂起步,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基地、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。

恒力进入纺织领域三十一年,化纤领域二十三年,石油化工、新材料领域十五年,造船领域两年多,一路将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,把可能变成现实。陈建华在接受新华社《瞭望》专访时表示,恒力在制约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关键领域寻突破、求创新,恒力坚持把颠覆式创新覆盖到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,率先在全球打通“从一滴油到一匹布”全产业链,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,也扭转了行业格局。

这样的精神,正在苏商内部完成赓续传承。

崔根良在本次大会上称,亨通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给年轻人,相信年轻人的奋斗进取,相信年轻人的创新活力,定能创造新时代苏商的奇迹。

崔根良之子、亨通光电董事长崔巍回应称,“这十年,我从车间到董事会,每个脚印都在告诉我,接棒不是重复跑,而是开新道,传承亨通的韧劲,激发新时代的拼劲,定能跑出光纤新速度。”

2016年,时年37岁的沈彬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,成为沙钢集团董事长。他说,老一辈沙钢人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不断登攀的企业家精神,驱使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。

本次大会上,他也揭示了自己的答案,即“四个创新”:在传承中创新,在引进中创新,在探索中创新,在发展中创新。“我们把AI植入高炉,让5G指挥天车;烟囱里冒出的不再是黑烟,而是‘绿色GDP’;车间里流淌的不再是钢水,而是生态竞争力……”沈彬认为,沙钢的蜕变证明,传统产业不仅不是落后的代名词,恰恰是创新的主战场。

苏商如江南之水。水无常形,但总有方向:守正创新。

精致护航

在苏州,从零开始、做大做强的苏商故事有很多。1998年,袁建栋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一家美国药企工作,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。当时,全球生物医药技术正经历一场革命性突破,但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
2001年,袁建栋带着攒下的四万美元回到家乡苏州创业,创办博瑞生物。“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这些前沿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国病人?为什么我们要在医药卡脖子领域依赖别人,难道中国患者只能靠昂贵的进口药来救命吗?”在苏商大会现场,袁建栋讲述了刚刚回乡创业时的几个思考。

成立之初,博瑞生物仅有一间二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,如今已是科创板价值50强企业与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企业。

苏州城区。“苏州发布”微信公众号图 张光科 摄

创新发展,环境很重要。

在袁建栋看来,苏州是创业者的“最佳合伙人”。“选择苏州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家乡,更因为这里的产业布局超前、政务服务高效,还有亲商、安商的营商环境。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孵化器,给了创业者足够的空间和信心去尝试、去突破。”

苏州地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英告诉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,作为山东人的他能在苏州扎根,因为苏州懂企业家。“作为中小企业,创业起步阶段非常困难,人才、场地、融资等各种需求非常细致,但苏州不会因为企业小就忽视你,而是会精准匹配政策并送服务上门。”

孙英说,起初,自己手里只有产品和专利,其他什么也没有,“招商部门的人帮我对接各种政策,把各类信息一揽子给到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,他们还会把我拉到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群里,比如中小企业群、高新企业群等,现在我们已经是一家全国创新型企业了。”

对于营商环境,苏州一直在努力做到极致。澎湃新闻注意到,2018年起,苏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“真招实策”激发市场活力,2022年更是在全省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出台实施《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并将每年的7月21日确定为“企业家日”。

本次苏商大会上,苏州又重磅推出《苏州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》,不少表述都令人眼前一亮。

比如,要为企业提供“一站式”高效增值服务,推动更多项目“免申即享、直达快享”,实现惠企政策“易知易懂易得”。

还有,深化“综合查一次”改革,进一次门、查多项事、一次到位。规范异地办案协作,归口接收审核异地公安机关来苏办案协作请求,畅通警企联络,指导支持企业依法维护合法权益。

持续深化政企恳谈会、助企通等各类政企沟通活动,设立“政策观察点”跟踪解决堵点难点,开展“换位跑一次”活动赋能流程优化再造、服务提质增效,完善企业诉求办理反馈机制,切实做到“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”。

护航企业创新发展,苏州姿态很明确。

苏州已不是他乡

一个企业能否成功,关键在创新,核心在人才。

苏州常住人口超千万,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市。目前苏州人才总量达407万,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。持证外国人才近1万人,外国高端人才近4000人、占全省近一半,留学回国人员超6.6万人、占比超全省1/4。

本次苏商大会,除了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,苏州还推出了《关于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(试行)》。

苏州提出,将每年面向青年人才推出优质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,开发高质量实习岗位3万个以上。当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到苏州求职面试时,能够领取最高2000元的交通补贴,以及最长14天的免费住宿。

为给青年人才提供安居生活保障,苏州对应届博士、硕士和本科生分别给予每月不低于1500元、1000元、800元租房补贴。高校毕业生3年内购房可享受一定购房补贴。人工智能等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,则能拿到最高1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。

为了让政策兑现更加高效便捷,苏州建设政策兑现总入口,简化程序,让申报材料能减则减,全面提升青年人才获得感和体验感。

苏州的目标是,力争用三年时间,新增各类人才100万人。

某种程度上,苏州不仅仅是在为城市引才,更是在为苏商引才。苏商的韧性成长,离不开守正创新,也离不开人才。

苏商也在用自身的实践和体会,吸引更多新苏州人的加盟。谈及与苏州的缘分,孙英言辞间毫无异乡人之感:“有的城市,宜居却难创业;有的城市,创业氛围浓厚却不宜久居。而苏州却把两种基因都写进了城市性格,既是创业的沃土,也是生活的乐园。”孙英说,苏州很懂自己。

立讯集团副董事长王来胜在大会现场表示,苏州“亲商、安商、富商”的理念让企业家在苏州生活舒心、创业顺心、投资放心。作为一个在苏州奋斗二十年的新苏州人,“苏州早已不是他乡,而是我此生最美的遇见,是我与之携手、为之奋斗的地方。”

商帮对地方发展的核心价值往往体现在:‌资本注入加速经济循环、技术驱动产业升级、人才集聚提升竞争力、文化基因激发市场活力‌。

一代代苏商在精神上的赓续传承,在产业上的精诚合作,在创新上的你追我赶,之于苏州的城市进阶来说,意义也正在于此。

江南之水,灵动跳跃。

有话要说...

取消
扫码支持 支付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