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北京商报
一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变革,正在银行业掀起波澜。随着A股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密集披露,多家银行将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放在了数字金融转型的最优先级。年报之内,战略升维的轨迹清晰可见,国有大行依托资本与政策优势,以“1+1+N”框架构建技术壁垒;股份制银行加速“数智化”转型,从“线上”向“数智”跨越;城商行则锚定细分赛道,以多模态技术实现“小而精”突破。年报之外,DeepSeek等开源力量正以“轻量化+垂直化”路径打破技术垄断,推动行业升级跃迁。这场重塑银行业务版图的变革背后,既孕育着数万亿规模的商业蓝海,也暗藏“算法黑箱”、数据治理等待解难题。
年报之内:战略升维
当AI、大模型成为高频词,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人工智能的力量重塑自身竞争力。
国有大行中,“含智量”满满,在2024年年报中,该行“智能”“大模型”等关键词共计出现了超150次,总行IT队伍增加至5440人,全行超过7200人。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在致辞中直言,“将加快人工智能,技术创新突破和迭代应用”。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邮储银行注重研发端场景的AI渗透,依托大模型打造的智能研发测试AI助手,已辅助超5000名研发人员智能生成代码110余万行,代码采纳率约20%。
与邮储银行的技术攻坚不同,更强调治理机制与技术应用的协同,构建出“1+1+N”人工智能建设框架,即夯实1个企业级AI能力平台,健全1套AI治理机制,赋能N个AI场景应用,完成大小模型场景建设超100个。
“零售之王”以“从线上到数智”战略升级为标志,首次提到了“数智招行”的概念,在技术底座与场景落地双向发力,落地国内首个百亿级金融大模型“一招”,全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。
的AI布局围绕“线上线下融合”展开,2024年,该行升级“AI+T+Offline”(AI银行+远程银行+线下银行)经营服务模式,为客户提供多产品、多触点的资产配置建议。城商行中,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体现出“小而精”的特色,开展OCR与开源大语言模型(LLM)相融合的多模态技术研究,并在27个业务场景中得到实践。
深度剖析银行年报可以看出,从金融机构人工智能产业链行业格局看,国有大行凭借资本与政策优势构建技术壁垒,股份制银行以场景创新抢占一席之地,城商行则通过差异化定位挖掘细分市场。
年报之外:开源破局
部分银行虽在年报中提及人工智能,但未披露具体的AI应用场景和实施进展。更直观的技术落地、业务改造赛场仍在年报之外。
当硅谷还在烧钱堆算力时,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,堪称AI领域的“田忌赛马”,为银行带来了机遇,也不断推动行业从“数据驱动”向“智能决策”跃迁。
从整体行业视角观察,大模型应用的速度战早已拉开序幕,地方银行、民营银行成为了“先行者”,通过DeepSeek的“轻量化+垂直化”策略实现技术破局。结合DeepSeek的模型特性,“智慧小苏”实现了合同质检智能化、托管资产估值对账自动化的创新;苏商银行通过融合DeepSeek系列模型技术,构建起“数据+算法+算力+场景”四位一体的智能决策体系,、江苏银行、重庆银行、、北部湾银行、内蒙古银行等也相继布局。
如果说中小银行借助DeepSeek实现了“单点突破”,那么姗姗来迟的国有大行则通过将DeepSeek融入自有技术体系,开启了全链路赋能。譬如,将DeepSeek接入行内“工银智涌”大模型矩阵体系,实现大模型对行内20多个主要业务领域的赋能,落地场景200余个;邮储银行将DeepSeek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客服“小邮助手”。
“已完成DeepSeek-R1模型的内部部署,并且用中国银行的数据在上面进行推理和调优。向行内员工开放,进行场景的探索,深入推进其在营销助手、远程银行、授信报告生成等场景应用。”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,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说道。
首席信息官金磐石介绍,“今年2月,我们已对DeepSeek在生产环境进行了私有化部署。截至目前,我行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全集团一半以上的员工、46个业务领域、200多个场景”。
除了DeepSeek,其他开源模型如ChatGLM也在银行业崭露头角。有银行基于ChatGLM-6B模型微调出金融垂类试验模型,经测试,在金融通识考试问题上准确率达77.4%。也有银行金融人工智能应用平台综合运用预训练大模型、Agent技术、大数据分布式、容器云等技术,集成12种开源大模型和50多项AI智能服务。
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,目前银行已开展的人工智能应用中,最有可能催生出全新业务或服务方向的领域包括风险管理、客户服务、智能投顾、智能风控等。在这些领域中,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,提高风险识别和防控的准确性和效率,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客户服务,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。
转型之路:多难题待解
从智能客服高效答疑,到风控模型精准预警,人工智能服务已嵌入银行业务肌理。有研究报告指出,AI有望给金融业带来3万亿元规模的增量商业价值,并可能将彻底改变交易的进行、投资的管理和风险的评估方式。
然而,从畅想到落地,银行在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进程中,实则面临诸多棘手挑战。一方面,尽管AI带来效率革命,但局限性亦不容忽视,AI幻觉、数据隐私、模型不可解释性等问题仍需解决;另一方面,在实际落地与长远发展中,还存在着技术适配、人才、监管等多方面的难题。
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,在推进人工智能内容时,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,特别是在数据安全与算法偏见方面,银行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治理机制,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。加强数据清洗、整合和验证工作,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敏感数据。明确数据分类分级、数据安全保护总体要求、管理措施、技术措施,以及风险监测评估审计与事件处置措施。建立完善的算法审查机制,确保模型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来源合法且无歧视性,提高算法透明度。
“针对生成式AI可能导致的‘算法黑箱’问题,建议构建白盒模型,制定AI信息披露标准,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可追溯性。通过智能算法和模型,不断优化金融业务流程,构建数字化、智能化的金融生态体系,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、智能、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。”王鹏说道。
“虽然生成式AI在客服领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,但银行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个性化。”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例如,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,利用AI技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和解决方案,而不是简单的标准化回答,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,避免服务同质化。监管层面应建立适应AI发展的监管沙盒机制,为银行的AI创新提供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,鼓励银行大胆尝试和创新。同时,政府出台相关政策,支持银行在AI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应用推广,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对银行而言,唯有以数据治理筑牢安全底座,以完善算法破除信任壁垒,才能在技术红利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点。
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