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职场 > 正文

达闼机器人的“轰然倒塌”:技术野心与资本现实的碰撞

  • 职场
  • 2025-03-31 11:09:03
  • 11
  • 更新:2025-03-31 11:09:03

  2025年3月,达闼多地分公司已陷入停摆。广州黄埔区分公司大楼空无一人,水电断供,上海总部及北京、深圳等分支机构亦人去楼空,数百名员工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拉锯战。据员工透露,自2024年1月起,公司陆续拖欠薪资,并采用“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”等临时方案拖延,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、停缴社保,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却分文未获。

  尽管达闼机器人在2025年3月仍与签署合作协议“探索人形机器人产业机会”,但其内部早已千疮百孔。员工爆料称,公司通过“化整为零”的分期支付协议拖延劳动仲裁,甚至利用信息造假掩盖欠薪事实。上海总部租赁的9200平方米办公楼已被挂出整栋招租,广州分公司自有物业或将被拍卖抵债。这种“苟延残喘”的表象与实质性停摆形成鲜明对比,暴露出资本输血中断后企业的脆弱性。

  技术投入的“无底洞”与回报周期的错位

  作为中国云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,达闼机器人自2015年成立以来,累计完成6轮融资,总额超54亿元人民币,成为国内机器人行业融资最多的企业之一。其融资历程可追溯至2021年的B+轮融资,上海城投与上海国盛联合领投超10亿元,随后在2023年完成C轮超10亿元融资,由知识城集团、上海国盛投资集团等继续加持。高额融资背后,是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,截至2023年,公司专利申请量已超2000项,云端机器人领域专利数全球第一。

  然而,技术领先的背后是高昂的研发成本。以柔性关节为例,单台机器人需要数十个精密驱动装置,成本占比高达60%,而2024年量产计划中每台GingerXR的预期售价仍超过20万元,难以打开C端市场。尽管达闼机器人在2023年实现了数百台机器人的商用交付(如机场服务、医疗辅助等场景),但这些项目多为政府或企业采购的试点工程,规模化收益有限。

达闼机器人的“轰然倒塌”:技术野心与资本现实的碰撞

  达闼机器人坚持的“云端大脑+5G网络+终端身体”模式虽在理论上降低了终端硬件复杂度,但实际运营中暴露出致命缺陷。云端智能对网络延迟和稳定性要求极高,而5G网络覆盖的不均衡导致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响应速度波动,影响用户体验。与此同时,竞争对手优必选、宇树科技等企业通过边缘计算与本地化AI的结合,在工业场景中实现了更稳定的性能表现,进一步挤压达闼机器人的市场空间。

  生态布局的滞后亦加剧了困境。尽管公司宣称与300余家应用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,但其开放平台的实际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。相比之下,优必选通过ROSA操作系统构建的开发者社区已吸引超10万开发者,形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生态。达闼机器人在2025年长春新区国家级中试基地的规划,虽被寄予厚望,但基地建设周期与资金需求的错位,使得这一战略未能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。

  资本寒冬与行业震荡下的生存危机

  2024年成为达闼机器人命运的转折点。

  尽管此前融资规模庞大,但公司始终未能完成上市计划。2019年赴美IPO因技术制裁受阻,2023年转战港股亦未见进展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2024年公司被上海闵行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达6次,累计执行标的超120万元,主要涉及供应链合同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。这些案件不仅暴露了现金流危机,更引发投资者对管理层履约能力的质疑。2025年执行总金额更是达3530.09万元,案由包括劳动纠纷、供应商欠款及金融借款违约。雪上加霜的是,2024年10月人形机器人板块整体暴跌2.28%,机构资金净流出13.59亿元,达闼机器人虽未上市,但Pre-IPO轮融资估值被二级市场悲观情绪拖累,导致潜在投资者撤资。

 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源于行业底层逻辑的变化。高盛曾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2025-2035年复合增长率达94%,但2024年特斯拉Optimus量产延期、波士顿动力业务收缩等事件,迫使投资者重新评估行业成熟度。当风口退去,达闼机器人这类依赖持续输血的未盈利企业首当其冲。

达闼机器人的“轰然倒塌”:技术野心与资本现实的碰撞

  尽管工信部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提出2025年量产目标,并配套地方补贴(如四川对新建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),但政策落地存在结构性矛盾。达闼机器人在2024年申请的南京产业基金因“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预期”被暂缓审批,而竞争对手优必选凭借Walker X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,成功获得深圳市政府专项扶持。这种政策资源的倾斜,反映出监管层对“务实创新”的偏好,而达闼机器人过于超前的技术路线反而成为掣肘。

  成本控制的失效则是致命伤。创始人黄晓庆早在2019年便指出“柔性关节成本必须下降”,但公司始终未能突破这一瓶颈。其单台机器人的BOM(物料清单)成本中,伺服电机占比35%、传感器占比22%,而同期宇树科技通过自研一体化关节将成本降低80%,Unitree G1售价下探至9.9万元,直接冲击达闼机器人的高端定位。

  达闼机器人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硬科技创业的典型悖论:技术前瞻性与商业可行性的平衡难题。其教训可归纳为三点。其一,技术路线需与市场需求动态适配。云端智能虽具理论优势,但在网络基建尚未完备时过度投入,导致技术“超前”成为负担。其二,生态构建重于单点突破。机器人产业涉及芯片、算法、供应链等多环节,封闭式创新难以形成竞争壁垒。其三,资本耐性与技术周期的匹配。人形机器人回报周期长达10年以上,而中国VC平均基金存续期仅7年,资本结构缺陷需通过政策工具弥补。

  未来,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深化,人形机器人仍将是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。但达闼机器人的案例警示行业:在仰望星空时,更需脚踏实地。唯有将技术创新嵌入产业现实的经济逻辑,才能避免“倒塌”的悲剧重演。

 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,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。

有话要说...

取消
扫码支持 支付码